本網(wǎng)北京消息朱高山、周秋連報道: 清代,北少林寺受到皇家的重視,還在北少林寺下建起了行宮“靜寄山莊”??滴趸实墼鴥纱涡遗R北少林寺,乾隆皇帝更是三十余次常住這里。北京小西科技有限公司第二分公司組織天津薊縣三日游活動,首站游覽北少林寺后,3月21日,在負責人王遠遠帶領下,游覽了“靜寄山莊”。
根據(jù)史料記載,盤山是從北京前往遵化東陵的必經(jīng)之路。雍正年間,乾隆奉命祭掃祖陵,數(shù)經(jīng)此地,見奇峰聳峙,不僅為其“地僻而山秀,樹密而谷深”的美景所折服。雖然心向往之,但未來得及游覽。許下了“寄語山水還定約,他時擬上最高峰”的心愿。
直到乾隆七年秋,他才得以親攬其勝。乾隆驚異于造物主之靈,使盤山兼有塞內(nèi)外山水之奇秀雄峻“風之秀,泉之清,松之蒼,石之詭,日往來于吾懷”,于是決意在此建園。
直到乾隆七年秋,他才得以親攬其勝。乾隆驚異于造物主之靈,使盤山兼有塞內(nèi)外山水之奇秀雄峻“風之秀,泉之清,松之蒼,石之詭,日往來于吾懷”,于是決意在此建園。
乾隆九年(1744)依照“法皇祖避暑山莊之例”,乾隆皇帝敕令,靜寄山莊破土動工,乾隆十九年(1754)竣工,歷時12載建成。山莊由前宮、中宮、后宮、石佛閣、步云樓、捉云亭以及外八景、內(nèi)八景、新六景組成,合為山莊十六景。
靜寄山莊是清康熙皇帝興建避暑山莊,雍正皇帝興建圓明園之后的第三座皇家園林;是我國古代園林藝術的又一杰作,是清代僅次于避暑山莊的第二大皇家行宮園林,堪稱避暑山莊的姊妹篇。
在靜寄山莊的長廊內(nèi)有幅“盤山靜夜”圖軸的介紹。此圖有乾隆帝御筆親題“怡神”兩個大字。筆者駐足細觀之,見圖上更蓋有“五福五代古稀天子寶”、“太上皇帝之寶”與“靜寄山莊”朱文方印。說明此圖正是描寫乾隆皇帝在靜寄山莊的場景。30余年的時間里,乾隆皇帝在此圖上進行了14次品題,可見他對這幅作品極為鐘愛。
圖上還有多篇詩作。乾隆一生提吟的有關盤山的詩作多達1702首。其中詠盤山行宮諸勝的詩作高達898首。
靜寄山莊經(jīng)歷了乾隆朝的鼎盛輝煌,隨著清王朝的衰落而衰落,1831年裁撤靜寄山莊。到了1911年、清朝的最后一年,山莊早已“池枯垣頹,樓閣半舊傾敗”。1924年,軍閥以籌官餉為名,先伐松,后拆屋。同時,看守園官也爭相搶奪。歷經(jīng)清末的衰敗和戰(zhàn)亂的破壞,曾經(jīng)輝煌近200年的皇家園林被破壞殆盡。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又遭日軍掃蕩,山莊被夷為一片瓦礫。1966年“破四舊”,石佛殿三尊佛像及乾隆御書碑被砸毀,僅存建筑基址。
現(xiàn)山莊是在原盤山行宮遺址的“人至樂處”正殿位置重新修建的。修建過程中雖未完全按原樣復原,但整體布局參照了清朝鼎盛時期的園林風格,以南北走向為中軸線,沿線以亭廊合圍的四合院形制,亭廊合圍,軒榭錯落,古竹繁茂,綠樹成蔭,依山就勢,高低錯落,園林建筑布局和諧統(tǒng)一,渾然天成,給人以皇帝行宮靜寄山莊再現(xiàn)之感。
靜寄山莊東南角,有座灰白相間的古塔,不知其名。塔的四面各鑲嵌著一尊佛,就叫“四面佛塔”吧。筆者想進塔院瞻仰,卻被導游張茜茜阻止,說該佛塔是“鎮(zhèn)莊之寶”,不能隨意近身。筆者只好繞道塔的后面,拍下上述照片。
小張介紹:山莊重建,起名“泉鳴山莊”,曾作為工人療養(yǎng)院?,F(xiàn)更名靜寄山莊,已轉(zhuǎn)為民營,住宿、餐飲、會晤、康樂于一體,設備設施完善,服務項目齊全。為更多民眾服務,能同時容納200名賓客住宿,接待300名賓客就餐,打造成為京津地區(qū)為數(shù)不多的皇家園林主題飯店。